聊诚评|山东:以制度之盾护齐鲁文脉,奏响文化遗产保护最强音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近日,山东省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一场守护齐鲁文化根脉的行动在齐鲁大地展开。这份凝聚智慧与决心的文件,彰显山东文化大省担当,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新动力。
高位引领,筑牢保护“压舱石”
山东是儒家文化摇篮、黄河文化重要载体与中华文明关键发祥地。这里有巍峨泰山、承载儒家智慧的曲阜“三孔”、蜿蜒千里的齐长城、碧波荡漾的大运河。全省2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8万余件珍贵文物、8项人类非遗代表作与18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绘就绚丽文化长卷。山东把守护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使命,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协同格局,纳入意识形态督察,实行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拧紧责任链条,让每处文化遗产有守护者、每份守护有制度保障。
创新突破,激活保护“新引擎”
面对保护难题,山东建立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为文化遗产打造“数字身份证”,实现“一库统管”。建设数智模型,让文物借VR、AI技术“活”起来。青州博物馆明代状元殿试卷数字化复原,让观众通过互动了解科举制度,使文化遗产走向大众。“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化”模式是创举,打破传统思维,让文化遗产既保留厚重感又融入现代生活。通过数字技术开发文创、打造沉浸式体验,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精准施策,织密保护“安全网”
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若干措施》量身定制保护方案。对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挂牌保护,让乡间古迹不被遗忘;为可移动文物实施预防性保护,穿上“隐形防护服”;系统修复革命文物,让红色遗址重焕光芒;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纳入闭环管理,守护城乡文脉。最严格制度和法治是保护“硬核防线”。“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杜绝破坏风险;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将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从娃娃抓起,构建全方位保护网络。
多维保障,夯实保护“根基石”
文化遗产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资金、人才、执法等支撑。《若干措施》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为修缮、传承提供物质保障。在人才培养上,山东打出“组合拳”。支持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定向培养全科人才;3年内轮训业务骨干;加强执法监督力量建设,培育“文化遗产卫士”,为保护事业培育“参天大树”。
从泰山到黄河,从孔孟之乡到运河两岸,山东以坚定决心、创新举措、务实行动书写保护传承新篇。《若干措施》是对历史的敬畏、未来的承诺。相信在严格制度与法治守护下,齐鲁文化遗产将绽放更绚丽的光彩。(文/顾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