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从“温风至”到“晒红绿”:小暑的文化记忆与创新表达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小暑至,盛夏始。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天地间阳气达到鼎盛,万物在炽热中孕育着生命的蓬勃力量。小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气符号,更是中华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与智慧回应。从农耕社会的“小暑温风至,蟋蟀居宇”到现代社会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一节气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和谐的不懈追求。在小暑这个看似平常的节气里,我们能够触摸到中华文明最深沉的精神脉络。
小暑之“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小暑时节,骄阳似火,大地如蒸。古人面对酷暑,不是简单抗拒,而是选择顺应自然、调适自我。《黄帝内经》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在小暑节气中,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之道——“春夏养阳”,通过饮食调节、起居有常来平衡体内阴阳。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莲藕清热生津,正是应季养生的智慧结晶。江苏高邮的农民至今保持着“小暑开塘”的传统,在暑热最盛时采挖莲藕,既是对作物生长规律的遵循,也是对自然资源的有序利用。这种将节气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体现了中华文明“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小暑告诉我们,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唯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暑之“变”: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捕捉了小暑时节气候变化的微妙。小暑是变化的节气,也是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在浙江嘉兴,小暑时节的“晒红绿”习俗已有千年历史,家家户户将丝绸被面、衣物晾晒于阳光下,既防潮防蛀,又形成了绚丽的民俗画卷。在湖南湘西,土家族人保留着“小暑节”祭祀田神的古老仪式,祈求五谷丰登。这些传统并非僵化的形式,而是随着时代不断注入新内涵。如今,“小暑文创”悄然兴起,节气美食、手工艺品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传统智慧以时尚形式获得新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对小暑相关民俗进行系统整理,用现代科技守护文化基因。小暑所承载的文化记忆,正是在这种创造性转化中得以生生不息。
小暑之“机”:创新发展的时代启示。小暑三候中“蟋蟀居宇”预示着昆虫避暑求生的本能,启示人们面对环境变化要主动调适。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小暑时节的持续高温成为考验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南京市的“梧桐树荫计划”、杭州市的“冷岛效应”规划,都是借鉴传统智慧应对现代挑战的创新实践。农业领域,温室大棚技术克服了极端天气对作物的影响;能源领域,光伏发电在阳光最充沛的小暑时节达到产能高峰。小暑节气所蕴含的“危中有机”哲学,正激励着当代中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上探索创新解决方案。
小暑告诉我们,文明的真谛不在于对抗自然规律,而在于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核心价值。这种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愈发璀璨的深层密码。(文/王海超)
- 聊诚评|温风至,盛夏始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