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匠心育绿能 职教谱新篇——从聊城职教周看绿色工匠成长密码

2025-05-16 17:00:5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里,20岁的李浩然正全神贯注调试着光伏板智能清洁机器人,这个由师生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能将光伏电站运维效率提升60%。正在举行的职业教育活动周上,这样的绿色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展现出新时代“精工巧匠”们向绿而行的生动图景。

  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培育绿色工匠摇篮

  聊城职教体系正经历着深层次的绿色变革。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参与研发的“光伏+储能”移动充电站,已服务鲁西地区12个乡镇;环境监测专业师生团队开发的智慧水务系统,使城区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8.7%。这些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绿色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全市12所中高职院校开设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专业23个,构建起覆盖清洁能源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

  实训场变身主战场,锤炼绿色实践本领

  “教室即车间、作业即作品”的教学模式正在重塑职业教育形态。在临清工业学校,学生参与设计的装配式建筑模块,已应用于雄安新区生态社区建设;阳谷电缆产业学院里,学生们研发的稀土铝合金电缆,导电率提升15%的同时重量减轻20%。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化培养,让95%的毕业生获得绿色产业技能证书,真正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产学研贯通发展,激活绿色创新动能

  职业院校与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搭建起绿色创新的高速路。中通客车与聊城技师学院共建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已取得17项国家专利;信发集团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发的铝灰资源化利用技术,每年可减少固废排放12万吨。这种“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模式,既为企业输送了3000余名绿色技能人才,更孵化出2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性生态。

  从传统“蓝领”到现代“绿领”,聊城职业教育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绿色革命的深层脉动。当越来越多的青年工匠手握智能工具、深耕绿色赛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华丽转身,更是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这片齐鲁大地上,正涌动着绿色动能与匠心精神交融的澎湃春潮。(文/王涛)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