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谷雨:天地间最温柔的告别仪式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春的最后一声叹息,是谷雨。
当柳絮不再漫天飞舞,当桃李悄然褪去红妆,谷雨携着一场温润的雨,轻轻叩响了春天的门扉。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意的告别——没有盛夏的炽烈,没有深秋的萧瑟,只有雨水浸润泥土时细微的声响,只有新绿在风中舒展的柔软身姿。
雨落生百谷,大地有了心跳
谷雨,是春天留给大地最深情的告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此时,每一滴雨都带着使命,它们渗入土壤,唤醒沉睡的种子。北方的麦田开始泛起波浪,南方的秧苗挺直了腰杆,就连最不起眼的野菜也铆足了劲生长。农人是最懂时令的诗人。他们知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于是将希望连同种子一起埋进土地。在江南,茶农指尖翻飞采摘雨前茶,那嫩芽上的水珠,是春天最后的眼泪;在黄土高原,老汉蹲在地头,看着墒情露出笑意,皱纹里藏着对丰收的笃定。
舌尖上的春天,正在悄悄退场
谷雨时节,吃一口鲜,就是留住了整个春天。香椿芽攒了一冬的力气,终于在此时迸发出最浓郁的香气。摘下最嫩的紫红色芽尖,打两个土鸡蛋,便是北方人最执着的春味。南方的餐桌上,腌笃鲜正冒着热气,春笋、咸肉与鲜肉在砂锅里缠绵,喝一口汤,仿佛吞下了整片竹林的新绿。春天终究是要走的。此时的荠菜开始抽薹,马兰头渐渐变老,就连最矜持的明前茶也成了过往。美食家们争分夺秒地囤积春味——晒干香椿、冷冻青团、腌制笋干,像极了我们试图挽留时光的笨拙模样。
飞絮濛濛里,藏着千年的诗意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范成大的诗句里,飘着宋朝的雨雾。古人对谷雨的感知如此细腻:杜甫听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李商隐看见“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而齐己的禅院里,“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在江南,戴胜鸟落在桑树枝头,提醒蚕妇该修整蚕具;在胶东,渔民用面团捏成燕子形状,祈求海神保佑;在陕西,孩童们唱着"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把节气过成了童谣。这些渐渐消失的习俗,曾是先民与自然对话的密码。
在雨幕中,与春天好好道别
现代人早已不需要靠节气安排农事,但我们依然需要谷雨——需要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看看窗外的新叶如何被雨水洗得发亮;需要它教会我们,告别也可以如此温柔。办公楼里的年轻人,不妨在下雨时抬头,看雨滴如何在玻璃上蜿蜒成溪流;外卖小哥在等红灯的间隙,或许能闻到被雨水激发的泥土芬芳;就连最忙碌的主妇,也该在炒香椿时,让那缕香气多停留三秒。
谷雨过后,便是立夏。但这场雨早已把春天的魂,悄悄种进了我们的血脉。当某年某日,我们突然在异乡的雨中想起故乡的茶园,或者在超市的货架上看见香椿酱时心头一颤——那就是谷雨留给我们的,永不褪色的生命印记。(文/李月晖)
- 聊诚评|谷雨:春雨润万物,生机盎然时2025-04-18
- 聊诚评|细悟“谷雨”习俗,汲取“成长力量”2025-04-15
- 聊诚评|谷雨润华夏 时雨绘新章2025-04-14
- 聊诚评|逸赏谷雨,臻享自然之妙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