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泥土与星光:聊城英烈精神的民间叙事

2025-03-25 09:43:4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近年来,聊城以“可触、可感、可传”为脉络,让英烈精神从历史深处浸润至市井烟火,在鲁西大地书写着新时代的精神图谱。

  泥土里的追寻,从无名墓碑到万家灯火。在莘县苏村烈士陵园,126座无名烈士墓前常年摆放着村民自发送来的新麦馒头。这种朴素的祭奠传统,源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寻亲接力”。退役军人吴明正被苏村阻击战的事迹震撼,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拍摄期间,乡亲们争相报名群众演员,这些自发行动,让散落在乡野的红色记忆重新聚合成精神灯塔。聊城的实践不止于“寻”,更在于“护”。创新实施“四个一批”工程,抢救破损严重的纪念设施,修缮基础设施薄弱点位,挖掘零散设施背后的故事,深化展陈内容的宣传。在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480座集中迁葬的烈士墓与百年古柏共同构成静谧的沉思空间,年轻讲解员用方言讲述萧永智政委“用钢笔换枪杆”的故事,让参观者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种对物质载体的守护,让英烈精神有了扎根的土壤。

  烟火中的讲述,从三轮车课堂到云端剧场。侯营镇的老党员王忠祥有个“流动博物馆”——三轮车上216块党史展板,载着他走遍64个村庄。在村头老槐树下,他讲述父亲牺牲在渡江战役中的经历,说到动情处,布满皱纹的手会不自觉地摩挲腰间磨破的帆布包。这种带着体温的讲述,被乡亲们称为“会呼吸的红色课堂”。而在东昌府区,韩秀婷老师每次讲《“血水井”的故事》都忍不住哽咽。她带着学生丈量日军暴行遗址井口的尺寸,触摸石碑上风干的深褐色苔藓,让抽象的历史化作具象的情感共振。数字时代的到来让红色叙事焕发新机,解长城把自家小院改造成“红色直播间”,用方言评书形式演绎《夜袭洋行》微短剧,直播间点赞数常常破万。当英烈故事从纸质档案跃入短视频、从纪念碑走进表情包,便完成了从历史记忆到时代话语的转化。

  接力中的传承,从红领巾讲解员到警号重启。在孔繁森纪念馆,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正为游客讲述“扶贫箱”的故事。他们手中的讲解词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融入了自己走访烈属的见闻。这种“以童声传薪火”的方式,让红色教育摆脱说教面孔,变成了可亲可感的生命教育。更动人的是职业精神的接续。聊城市公安局在陈春龙烈士塑像前举行警号重启仪式,年轻民警佩戴着英雄的警号走上执勤岗位。在最后一条微博化作“永不沉没的灯塔”后,市民自发形成“护灯人”群体,每天在评论区留言汇报路况,仿佛烈士仍在云端守护这座城。这种代际传承,让英烈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化为每个岗位的敬业坚守。

  这或许正是英烈精神传承的真谛——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在解长城直播间里的乡音、王忠祥三轮车上的展板、红领巾讲解员胸前的红领巾上。当百万聊城人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携带者,当每个普通选择都暗合英烈的精神密码,这片土地上便永远跳动着不灭的精神火种。真正的铭记,是把敬仰化作日常的善意,让英魂在人间烟火中永生。(文/张培浩)

责任编辑:吴晓慧
新闻关键词:英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