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聊诚评·绵延的大运河文化 流淌着历史与文明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悠悠大运河,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流淌的河流,更是一部记录着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和文明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历史的长河中,运河不仅是一条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水上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丰富文化与深厚历史底蕴的纽带。从古代的漕运繁荣到现代的文旅融合,大运河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活力,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文化,是历史的见证。大运河文化,又称“京杭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的积淀物。它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因素,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非国家因素。大运河文化以黄河流域文化为核心,与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共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江河文化,并紧密与中原文化相承。
大运河文化,是文化的交融。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体现。从春秋时期的邗沟,到隋唐大运河的拓展,再到元代大运河的“裁弯取直”,大运河的每一次变迁都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的纽带。它促进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推动了各地区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使运河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大运河也带动了沿岸区域的商业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运河商业文明。
大运河文化,是创新的源泉。大运河文化具有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双重性。它既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又促进了商业文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发和保护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调节沿岸生态平衡、防洪排涝的作用。同时,大运河也带动了沿岸城市的繁荣与兴盛,形成了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其内在和外在特征。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它心胸的宽广,能够兼收并蓄国内其他文化和外域文化的精华。而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则体现在它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善于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同时也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文/李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