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山东盐碱地:从 “禁区” 迈向 “沃土” 的辉煌蝶变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山东盐碱地的变迁,是农业发展历程中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10月31日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果展览及 “好品山东” 农产品进京推广活动,让世人目睹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繁荣的华丽转身。
盐碱地,农业发展曾经的“桎梏”。盐碱地曾是山东农业发展的巨大阻碍,889万亩的广袤面积,广泛且密集地分布,威胁着农业和农民生计。其高盐分、低肥力的特性,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过去,传统农作物无法在这片盐碱化土地上生长,农民们满心无奈与迷茫,盐碱地成为难以跨越的 “农业禁区”。
科技之力,开启破局之门。科技是盐碱地破局的关键。科研人员如同无畏勇士,深入盐碱地治理事业。他们突破传统思维,摒弃治理盐碱地以适应作物的旧方法,选择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这一创新思路。这一理念转变,是无数次试验与失败的智慧结晶。“济麦60” 多次刷新中度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齐黄34” 在省级区域试验中表现卓越,亩产达302.6公斤。这些科研成果宛如璀璨明灯,照亮了盐碱地农业发展之路,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和生产模式升级,为盐碱地农业带来生机。
东营样板,转型的成功范例。东营作为滨海盐碱地主要分布区,盐碱地面积达340余万亩,居全省之首。但东营成功逆袭,将劣势化为优势,成为盐碱地改造的经典样板。曾经这里荒芜死寂,如今稻香蟹肥。这得益于土壤改良、灌溉优化、耐盐碱作物选育等科学措施。黄河口大闸蟹养殖产业蓬勃发展,众多龙头企业崛起,7万亩精养面积、7000吨年产量、超10亿元产值,这些数据见证了东营人的智慧与付出,为其他地区盐碱地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
多元发展,盐碱地利用新路径。山东盐碱地改造不局限于传统模式。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存有3.5万余份种质资源,为耐盐碱作物选育筑牢根基。肉苁蓉种植、南美白对虾养殖等新兴产业在盐碱地兴起。肉苁蓉种植拓展中药材产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借助盐碱地水质实现高效养殖和农民增收。这些新产业为盐碱地综合治理开辟多元发展路径,充分挖掘了盐碱地价值。
政府引领,发展的坚强保障。政府在山东盐碱地蝶变中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为治理明确方向,投入资金保障科研和实践,推进试点项目摸索改造模式,推广新技术让更多盐碱地受益。政府就像坚实靠山,为盐碱地治理开发提供稳定保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山东盐碱地的蝶变,是对困境不屈抗争的胜利,是智慧与汗水交织的华章。这一转变为山东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全国乃至全球盐碱地治理提供宝贵经验。在持续努力和科技推动下,曾经荒芜绝望的盐碱地正变为充满希望的田野。山东盐碱地改造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找到突破点,向世界展示了成功范例,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文/刘晓颖)
- 聊诚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开创高效农业强省建设新天地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