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读懂六尺巷“治理密码”:礼让和谐铸基石,德法并重谱新篇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在安徽省桐城市,有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六尺巷,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理智慧,成为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典范。
以“谦逊礼让”为基,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六尺巷的故事,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因地基发生纠纷,张英却劝家人退让三尺,邻居也深受感动,同样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小巷。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更彰显了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党员干部应如张英一般,秉持谦逊礼让的态度,当好与群众的纽带。面对群众的诉求和意见,要虚心倾听,以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当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干部要“退一步想,进一步干”,以谦逊礼让为基石,构建起和谐的干群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政策的顺利推行,更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
用“和谐包容”之法,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六尺巷的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礼让精神,更蕴含了和谐包容的治理智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利益主体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矛盾纠纷不可避免,妥善化解是关键。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干部在调解过程中,不仅要坚持依法治理,更要注重和谐包容,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通过构建多元共治的格局,让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合力,推动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凭“德治法治”之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六尺巷的故事,不仅是一曲礼让的赞歌,更是一堂德治法治的生动课。在基层治理中,一方面,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群众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基层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依法治理,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总之,六尺巷的基层治理“密码”,在于谦逊礼让的处世态度、和谐包容的治理理念和德治法治的治理实践。这一密码,不仅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人民至上、以和为贵、德法并重,才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文/杜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