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解读“村超”的流量密码,挖掘乡村振兴的另类“土特产”
编者按:风起于青蘋之末,火燎原于星星之点。2月23日起,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推出《聊诚评·燎原计划》栏目。栏目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为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贡献力量。
每逢周末傍晚时分,贵州榕江三宝侗寨足球场边,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据中国经济网6月26日)村BA、村超引发全网关注,带火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这值得我们深思。通过解读其流量密码,我们可以挖掘出乡村振兴的另类“土特产”。
他们其实是利用的本土文化资源,对接数字化,以直播的形式,将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包装推广出去,从而给本地带来发展机遇,实现流量的人气变现,带动本乡本土的发展的。为什么他们能走出这样一条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本土农民群众的收入增加了,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了。因此,他们成为了发掘本土文化资源的主力。于此同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提升了,因此网民现在已经达到八亿多,这些网民通过抖音等直播平台,获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因此,有供有求,村BA、村超才会获得巨大的流量。
中国地域宽广,各地乡村习俗差异较大,这种差异构成了本土文化资源的市场独特性,成为最值得挖掘的本土文化资源宝藏。比如山东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以胶东地区为例,手工大馒头、“花饽饽”,每年冬天都引发全网网友的观摩。再比如潍坊的风筝,每年风筝节都“称霸”热搜。实践证明,从本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中获取灵感,并把特色做成特产,本土文化资源便有机会在线上线下实现出圈,为本地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本土文化特色资源就是乡村振兴的另类“土特产”。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本土文化资源产业化。本土文化资源也是有着本土特色,具有本地特点,具有特别的价值的产品。站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要策划,要谋划,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吃的用的,可以是产品,具有文化价值的看的、玩的、乐的,能够带来独特的精神体验,能够传递特殊的情绪价值的也是产品。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更会成为人们的追求,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商品。
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相辅相成,二者殊路同归,是一体的。一般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需要建立在乡村经济振兴的基础之上。但在数字经济时代,流量为王,能够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并将其推向市场,反而能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这就是“村超”的流量密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该予以借鉴和推广的好做法:挖掘乡村振兴的另类“土特产”。(文/朱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