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打击网络暴力,严禁“按键伤人”
编者按:风起于青蘋之末,火燎原于星星之点。2月23日起,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推出《聊诚评·燎原计划》栏目。栏目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为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贡献力量。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天南海北消息流通不畅;现在网络很快,消息灵通,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网络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阴暗面悄然滋生。我们在网络上聆听来自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声音,碰撞思想的火花;同时也看到网络中无序的情绪宣泄,肆意的网络暴力,让人心惊胆寒。网络暴力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网络公害,治理网络暴力迫在眉睫。
打击网络暴力,需你我共努力。总有一群人在现实中戴上面具,在网线后肆意攻击,用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用最恶劣的话语谩骂别人,将网络这本清澈的水彻底搅浑,让许多不明所以的群众成为帮凶,给事件当事人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犯法有法律审判,犯错亦会付出代价,这都不是进行网络暴力的借口。网络暴力的形成不是一两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原因,一些人的阴暗猜忌、刻薄谩骂使它出现,一些人的随波逐流让它壮大,一些人的作壁上观使它爆发。不可否认,网暴是少数人所热衷的,网络上的大多数人都心怀善意。要治理网暴,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这就要求作为信息发布者,我们在网上发消息时三思而行,对一件事有自己的判断不被他人左右,不被“按键伤人”者裹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你的一句话就有可能被人放大,一件小事就有可能被成为别人攻击你的理由,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所以,打击网络暴力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责任,是每一位网民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寻解决方案。只有你我共同努力,方才能还网络清净。
打击网络暴力,需平台更完善。现如今平台整治手段大多是禁言、封号,对网络暴力的震慑效果微乎其微;而一键防护、关键词屏蔽、拉黑举报等保护措施,对被网暴者的保护效果十分有限。对于普通网民,网络平台应做好引导工作,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公众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意识;对于网暴受害者,网络平台应及时删除、屏蔽评论区,建立快速取证和举报通道;对于网络暴力加害者,网络平台应做好溯源追责,对那些恶言相向、扭曲事实的账号进行禁言与封号,对信息和评论主体进行标记,以便网信部门对其追责。平台建立完善监测机制,做好及时的保护与干预,进行全链条治理,还网络平台“天朗气清”。
打击网络暴力,需法律来震慑。一些营销号为了谋取利益恶意编故事、带节奏,部分平台为了赚取流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网暴整治力度,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惩处施暴者的违法行为,问责网络平台的视而不见。一些人之所以敢扭曲事实、肆意评论,皆因所需付出的代价较小甚至不需要付出代价。现有法律对单一个体具有震慑力,但对整体环境难以做出实质性惩戒,网暴参与者更缺乏行为约束。当受害者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发现维权路上荆棘密布,高额的维权成本、极大的精神压力让网络维权愈发困难。这就需要政府完善立法扭转网络风气,强化执法维护网络秩序,诉诸司法严惩网络暴力,让违法成本过低、维权成本过高成为过去式。而在现有法律基础上,政法机关应积极主动作为,为受害者提供司法力量,方能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的发酵和蔓延。
网暴行为者为获取利益躲在网络的后面,以言语为刀肆意伤害别人,满怀最大恶意猜测他人行为;部分网络平台为流量对网暴行为视而不见、默默纵容,更有甚者推波助澜;少数政府机关对于网暴事件的处理缺乏主动性,受技术、法律等方面影响打击力度远远不够,这都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所以,打击网络暴力,需要政府、网络平台、网民等社会各方一齐努力,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携手打击网络暴力,让“按键伤人”成为过去式,共建清朗网络家园。(文/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