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学旅行成为“行走的课堂”

2019-11-27 16:23:00 来源:南方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3年前,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3年来,学校、旅行社、文旅机构等进行了广泛探索,研学旅行已成为热门词语。然而,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研学旅行,要么“学旅脱钩”“有旅无学”,要么收费高昂、安全不足,由此可见存在认识误区、实践偏航,亟须典型化标杆指引。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词,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演变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便有游学之风,后人更总结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又传入修学之风,通过交换学习环境,融入当地风土人情。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来看,边走边学、边学边悟对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具有重要作用。探索研学旅行的发展,对我国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下一代素质提升和成长,促进教育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虽然明确了方向,但由于缺乏具体政策的规范引导和监管,研学旅行目前总体呈现野蛮生长状态。比如,有的研学旅行没有收费明细,只给出一个总价格,家长和学生不能“明白消费”;有的地方出现“豪华研学团”,动辄飞到异地或国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盲目攀比之风;有的只是交给旅行社代理,但研学导师能力不佳,没有课程体系,变成“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有的则是把课堂搬到户外,结果是只学不游,学生昏昏欲睡。种种做法,让研学旅行偏离了正轨,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亟待相关方面厘清标准,进行正向引导。

  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首先要明确研学旅行是课堂的有机组成和有效延伸,因此是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教育旅游。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于课程研发和研学导师是有要求、有标准的,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但至少要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动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在行走之前,要严格进行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计划,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出发;在行走路径上,应该合理分工、互动互助,在各司其职中培养责任意识,同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行走归来也要强调归纳梳理,反思不足,加以改善,同时沉淀知识。

  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还要相关部门形成系统规划和机制,健全研学旅行组织实施和管理体系。研学旅行应遵循的方针是,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以此避免一些商业机构盲目炒作,让学生产生攀比心理。其次,研学旅行还要探索跨界产业化运作,虽然不一定要求学校为组织主体,但对于相关企业资质、研学导师标准,还是要给出明确的指引。最后,安全是第一要义,无论何种情况,都要高度重视并建立学校、企业、机构、家庭各负其责的安全保障体系。

  当然也要看到,强调研学旅行提高发展水平,是为了鼓励更多学生走出去,而不是以安全和学习为由,把学生困在课堂。因此,学校不仅要认识研学旅行的必要性,而且要锐意进取、主动作为,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社会,用思考探究社会,建立起学习和生活的有机联系。(王庆峰)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研学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