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县八里河的脱贫故事:淮河荒滩“逆袭”成5A景区(图)

2016-10-11 16:52: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原来荒滩洼地小雨小淹、大雨大淹。为了化水害为水利,搞活千年荒滩,1990年冬,八里河百姓开始修建大坝。

  八里河,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县城南部的一个沿淮乡镇,因境内拥有一个国家5A级“八里河风景区”而远近闻名。

  这个在今天看来风景如画的地方,历史上留给人们的回忆却并不美好———上世纪90年代之前,景区及周围是一片十年九淹的荒滩洼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如地形一样,处于全县的“洼地”。

  这一切,因一场历时数年、数万人参与的脱贫会战得以改观。

  时至今日,八里河已经发展成为安徽淮河流域的重镇。而当年那条由干群共同开拓的自我救赎之路,在现今脱贫攻坚的背景下折射出积极的现实意义。

  ■荒滩上的家庭变迁

  9月21日下午,安徽八里河风景区内的气温还有些高,赵为云坐在自家便利店门外的凳子上,一边纳凉,一边照看生意。

  今年70岁的老赵,是离景区不远的赵郢村人。自打景区开放起,他就在这儿做小买卖。从最初的手推车到现在的便利店,前后已有21个年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赵一家的收入主要与景区相关。他的儿子儿媳都在景区里开游艇,有着较稳定的收入。而他的便利店,每年除了各种开支还能存下4万多元钱。

  如今的老赵衣食无忧,这让前半辈子吃救济粮的他很满意,“现在的日子,得劲!”平日里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在小店周围做义务保洁员,忙得不亦乐乎。

  老赵生活的八里河镇,处于颍上县的“锅底”,承接着483平方公里的来水。在他的记忆中,“淮河岸边打喷嚏的人多了,家门口都会发大水。”连年“种麦子涝麦子,种黄豆涝黄豆”,几无收成。

  据清朝《颍上县志》记载:“(八里河)众水所潴,故汪洋浩瀚,其势特大,淮涨则盈,消则涸”———自古以来,这里小雨小淹、大雨大淹、不雨闹旱。

  由于常年吃不饱肚子,年轻时的老赵总是胃疼。现在生活好了,胃也不疼了。

  赵为云的家庭变迁,是整个八里河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仅在景区的员工之中,就有将近200个家庭上演着类似的脱贫故事。

  这些农民家庭的变迁并不能独立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之外,八里河的生活水平从全县的“洼地”变为“高地”已成现实。

  2015年,该镇的人均收入为9860元,这在尚属贫困县的颍上是一个不俗的数据。按照县长窦灿辉的说法,八里河的经济水平“属于全县第一方阵”。而记者注意到,这个数据中还不包括农民为几百万游客提供服务的收入。

  “有了人气,就带来了财气。”家住景区数公里之外的仁里村原支书孙多发告诉记者,每到旅游旺季,外地车辆无法开到景区,他们村周围成了临时停车场。他的儿子就用三轮车往景区送人,一天能挣300多元。

  旅游业对“三产”的带动,是很多农民没有预料到的,但干部们早就想到了。赵为云至今都记得当年在景区建设的动员大会上,时任八里河区委书记张家旺说的那句话:“等公园(景区)建好了,你们就是在大坝上捏泥娃娃卖,烧开水卖,(挣的钱)也够吃的了。”

  ■填平心中的“洼地”

  这个让全镇农民尝到甜头的景区,是由一片荒滩洼地改造而来。“原先是叫农民公园,正式开放是在1996年5月1日。”八里河镇党委书记张斌介绍说。

  一个令人不解的疑问是:在那个旅游业尚未兴盛的年代,一个吃穿都犯愁的地方如何想起来要建公园?

  资料显示,该镇位于县城南部,因有一个3.8万亩的大湖“八里河”而得名。1982年,“国营颍上县八里河联营渔场”成立,八里河镇(当时为“区”)辖三个小乡和这个渔场。

  因经济贫困,沿湖不少村民就靠着在渔场偷鱼为生,甚至个别干部也偶尔参与其中———贫穷,让干群都失去了向前奔的劲头。

  1989年1月6日,颍上县委调整了八里河区委的主要领导。此时,摆在新书记张家旺面前的是三个几乎陷入瘫痪状态的下辖乡政府、一个连年亏损的渔场,以及一个“稀饭都不挂碗”的百姓生存现状。

  新书记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干部建设。健全班子后,区委召开群众大会,在两万人的会场,张家旺说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今年新班子刚成立,大家下下劲,争取把鱼塘治好,挣钱了减轻大家负担;明年打一个大坝,把八里河南北的交通连上;后年再建一个学校,让娃娃们都上学。”

  “这三件事说到大家心里去了。”当年参与会议的原镇政协联络组组长李希舜表示,八里河的穷,是地势造成的,同时也和交通不便、群众文化水平低有关。

  区里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管好了渔场。此后,干部工资全部从渔场中支出,百姓“三提五统”的费用也从人均70多元降到十几元。

  政府兑现了承诺,百姓尝到了甜头。第二年11月,6000余名老百姓推着1300辆的架子车,连续奋战了58天,将八里河南北两岸的相连从梦想变为现实——“八里河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全镇‘一湖分两地’。一直以来,南北岸百姓往来以及与外界交通仅靠渡船来实现。”原镇党委书记汤辉介绍称。

  1991年,八里河中心学校再度落成,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条龙教学的新式学校矗立在八里河岸边。

  三年三大步!政府用实际行动,让干群逐渐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里河地势虽处洼地,但不能让百姓的心也处于‘洼地’,一定要先把大家心中的‘洼地’给填平了!”此时,大家读懂了当年群众大会上传出的信号。

  这一年夏天,一场特大洪水来袭,全区再度受灾严重,政府积极组织生产自救———经过三年积累后的八里河,灾后重建已不再步履维艰。

  但浴“水”重生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是政府的一块心结——“得为百姓谋条出路!”

  这时,区政府不远处的一片5700亩沼泽地,进入了众人视野。

  “这2000多亩地势高一些,我们打个大坝,与洼地隔开,可以变成旱涝保收田;剩下的3000多亩洼地,防水养鱼,发展水产养殖;湖边的几处小岛可以建景点搞旅游,教千年荒滩活起来。”这是一段载入八里河史册的发言,出自当时已经是副县长的张家旺之口。

  他当时的想法就是化水害为水利,同时也让逐渐摆脱救济衣食的百姓有个休闲的去处。“社会主义嘛,就是要让百姓吃好穿好,还要玩好。”

  ■挂历中走出5A景区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当年,由于撤区并乡,八里河地域扩大,人口从2.2万人变为4.7万人,且经过三年发展和重建家园的胜利,百姓对生活的态度愈加积极。

  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年冬天,八里河迈出了脱贫的关键一步。

  全乡几乎所有的劳力都涌进了那片荒滩地。“挖地成河,堆土成山……白天黑夜地干,当时的八里河被称为‘不夜城’!”原镇党委副书记张浩说。

  在另一位原镇党委副书记王守中的记忆里,此时群众的激情极其亢奋,因为“每个村都相互比着进度”。部队退伍的他回忆了一个细节:“景区动工前,三个乡都开群众大会,上万人啊,没有哪个村有迟到的,讲几点到就几点到,就跟部队上一样!”

  对于群众为什么有这么高的积极性,87岁的附近村民田洪顺这样解释:“政府那几年干了不少事,件件都让我们得了好处,大家都穷怕了,觉得跟着干准没错。”

  资料表明,除了当年的“三大步”外,政府还打了一条大圩,修建了水利设施,水稻面积增加近万亩,还先后推广了稻田养鱼、套种莲藕,发展循环经济。1990年,粮食产量从人均不足400公斤增长到722公斤,八里河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

  对此,张家旺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农民都很纯朴,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政府真心对自己好,事情就好推动了。

  解决了思想问题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要在几千亩的荒滩上建公园,建什么?怎么建?

  “八里河第一个项目是农民公园,当时就想着让百姓不出家门就能看到祖国和世界风光。”张斌介绍称,由于没钱请规划和设计师,大家伙就对着印有风景名胜的挂历,将希腊的宙斯神庙、法国凯旋门等世界名胜微缩建在刚堆起来的小岛上。“农民没有建公园的经验,就土法上马,景点都是用水泥钢筋砌的。”

  与此同时,干部们还曾出去考察。“说是考察,其实就是出去拿相机把别人的景点拍下来,回来模仿着干。”原副镇长田孝素告诉记者,每次出门,大家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五瓣用,回来报账时每分钱都要说明白———“一支笔,多只眼”,八里河的财务制度当时在全县是出了名的严格。

  除了考察,干部们还全部投入到工地一线。按照赵为云的说法,他印象中这些干部好像没有办公室,因为天天都能看到他们在工地上挑土推车。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镇人大主席卜刚的证实:公园建设时,干群都齐上阵。即便到园子开放后,乡干部们每天早晨上班前都要到园中搞搞绿化。

  从1992年冬到1996年“五一”,历经四年半的奋战,一个集“世界风光”、“锦绣中华”、“十二花岛”等主题于一体的农民公园正式面世,与数万亩的八里河水面相映成趣。

  据《八里河镇志》记载,开园当天,门票收入26万元,外来的车辆从公园门口一直停到10公里之外的颍上县城。

  公园一炮而红!

  初战告捷的全镇人民在此后再接再厉,对公园不断完善。2003年7月,更名为“八里河风景区”的公园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13年10月又升级为5A级景区——这是皖北地区唯一的“5A”。

  时至今日,景区的发展已经远超当初建设者的想象空间。2015年,共接待游客393.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69.95万元。而当年动员大会上那个“卖水也能致富”的预言,也早已成为了现实。

  ■不等不靠的新“愚公”

  八里河在荒滩上“无中生有”的举措,为安徽皖北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

  今年7月,为筹备安徽省政协“加快淮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界别协商会,省政协专题调研组来到这里,八里河人在创业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干劲让人印象深刻。“八里河这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太可贵了!”调研组组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这样说。

  李修松认为,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淮河流域在安徽全省范围内发展相对落后。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这些贫困地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充分发挥至关重要,“贫困地区千万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要自己有想法和规划,要‘干’字当头,先把事情做起来,这样上级部门的支持也有了明确方向,效果会更好。”

  事实上,这个观点已在八里河的发展中得到了验证。据颍上县县长窦灿辉介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极力培育这颗淮河上的明珠,举全县之力为八里河宣传造势。

  而八里河的发展也推动县里确定了“生态立县”的主基调,“八里河让人真切地感觉到,发展旅游也可以带动老百姓致富。”窦灿辉表示,八里河地形地貌在颍上县乃至整个淮河流域很具有代表性,这里的发展模式其他地方也可以复制。“现在的颍上正在打造‘全域性八里河’的概念,将八里河周边乃至全县都纳入景区的建设范围。”

  “八里河现象除了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于八里河的发展,和张家旺搭班子的原镇长、现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风景区管委会主任李士坤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1989年始,随着新区委书记的上任,一批年轻的干部走上了区、乡、村的工作岗位。在这批上任的干部中,有很多是地道的“泥腿子”,甚至还有从偷鱼户中“改造”过来的积极分子。

  当时区委的指导思想是:要用有本事的干部,大干部要有大本事,小干部要有小本事。因为“干部是社会的筋骨,只有筋骨强健,肌肉才会发达,血液才会通畅”。

  这些出身农村的干部,对基层情况熟悉,工作能吃苦,成为“干部”后积极性也高。

  为了提高干部素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不允许到群众家吃饭,生活上不允许特殊化,上工干活也都和村民一样。

  据介绍,当时干部因为白天要干活,日常开会只能在晚上进行。久而久之,“白加黑”也成了八里河干部特有的工作作风。

  对于这种作风,即使是后来到此工作的干部同样有切身感受。1998年冬,原镇党委书记刘军回忆道,“上午刚报到,晚上就跟着武装部长等人去巡湖(渔场),一圈下来近百里路,一直到夜里三点才回宿舍,浑身都散架了……”

  “正己才能正人,你不把自己管好,老百姓凭什么要跟着你干?不打造一个肯干事有凝聚力的班子,怎么可能带领群众过好日子?”这是八里河干部的共识。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干部,外在的表现就是思想比较统一,凝聚力强。”和刘军同时任职的原镇长林继辉表示,“人心思上,面向未来”,一直是八里河干部的特点,同事之间,前后任之间,都容易形成共识和合力。

  因此,景区发展至今,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八里河的发展是一个愚公移山、不断积累的过程。20多年来,如果期间发展思路有变,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安徽省旅游局副局长王云波这样评价。

  ■一直在路上

  今年“十一”期间,八里河的旅游业绩再创新高。黄金周内,景区共接待游客超过36万人次,门票收入超1200多万元。

  “这个成绩也是不断创新转型升级的结果。”镇长王文新介绍称,近年来,景区一直向着更加规范化的道路前进,着力推动景区升级、服务升级和品牌升级。

  “八里河给人的印象就是在不断拉高自己的标杆。”王云波表示,虽然是农民公园,但他们与时俱进,敢于瞄着中国景区最高的标准去建设,这和当初创建公园时的魄力是一脉相承的。

  “八里河初创时期的景点,现在看来已经有些过时,但它承载的中国农民首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安徽省旅游局局长万以学看来,在加快皖北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

  记者了解到,在近年来安徽省旅游局的战略布局中,皖北旅游被推上重要位置。“没有皖北旅游的崛起,就没有安徽旅游的整体崛起。”安徽省旅游局认为,八里河是皖北淮河流域旅游发展的一面旗帜。它的发展也让很多地方重新审视自己———“这样一个毫无资源优势的地方能发展起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今年8月起,八里河的转型升级又有了新的内容。

  当月初,国家旅游局摘掉了两个5A级景区的帽子。这在仅由老百姓手捧肩扛建起的八里河景区造成了不小的震撼:“5A”的帽子不是戴上就拿不掉的。

  虽然顶着“第一个由农民建造的5A级景区”的光环,但和省内外著名的景区相比,八里河自感“差距明显”。

  “硬件没优势,至少不能在软件上掉链子!”8月10日,安徽省旅游局在全省A级景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八里河则以此为契机,严格按照最新5A标准和《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全面落实整改——在相关调研组明察暗访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兄弟景区前来这里考察学习……

  “景区寄托着我们旅游富民的梦想,是我们的荣誉,更是责任所在!”张斌告诉记者,他们会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保护这块旅游招牌。

责任编辑:王海燕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