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年终奖”刺痛了谁的神经?
年关临近,年终奖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媒体昨日报道,绿城集团旗下某项目的一名置业顾问全年卖楼销售额达3.99亿元,获税后奖金500万元;在江苏盐城,一位80后老板在春节到来之前,给企业优秀员工购买了一辆价值50多万元的凯迪拉克作为奖励。
面对花样百出的“年终奖”,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有点让人捶胸顿足。正如有一些单位的年终奖发了“5袋苹果”,而有些单位却发了“苹果5代”,更有土豪老板拿豪车、金条和500万大奖来奖励员工,豪迈与“抠门”之间,差距还真不是一般的大。难怪许多网友大呼受不了这刺激了,除了抱怨就是发誓跳槽了。
客观说,年终奖存在三六九等,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毕竟,各行各业有各自的行情和利润差别,而不同的企业管理者也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即便是同一领域,国企和私企发年终奖的手法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家单位,年终奖也能引来各种羡慕嫉妒恨。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很多拿到巨款、豪车、金条之类“土豪年终奖”的幸运儿,都有着非常优异的业绩和不同寻常的付出。对此,我们没有必要对其进行过多的质疑。
可是,在关乎国计民生的诸多领域,“土豪年终奖”的存在,难免会刺痛人们的神经。比如说一些垄断行业和房地产公司,发500万元之类的年终奖就有着诸多不合理因子。一者,一名售楼小姐能够拿到500万元的年终奖,也折射出房地产行业的暴利现象,继而,房价是不是合理就会成为很敏感的话题;二是,政府部门应该对诸多行业内部的垄断经营进行破除,对员工收入进行规范,一些央企员工拿几十万年终奖的现实表明,社会确实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跳出行业暴利,关于年终奖,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场景。比如,某些地方的政府工作人员,也搞起了年终奖。问题是,政府是服务性质的,和按效益说话的企业怎能画上等号?拿纳税人的钱和政府部门的小金库发奖金,这合适吗?又比如,我们的一些农民工兄弟,对于年终奖非常陌生,他们甚至不知道何谓年终奖,对他们来说,只要在快过年的时候,不再陷入讨薪的尴尬,就幸福满满了。
年终奖没有原罪,问题是,在一个收入分配不均的社会中,在一些垄断性极强的行业内,有些年终奖太具土豪气质。它不仅来源于对公共利益的剥夺,也是对民生的压榨。在此语境下,我们就格外期待收入分配改革的加速进行,让更多人的收入体现“公平正义”四个字。(王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