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草根 > 正文

对帮扶盲童的故事别一味感动

2017-04-05 08:55:00 来源:红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在徐州市特教学校盲部一班的教室外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她隔着窗户专心地听着课,并且把课堂上的知识点记在本子上。不过她做的这些都是因为教室里那个回眸的男孩,这位68岁的老人,并不是这里的学生,而是这个班里一位盲童鑫鑫的奶奶。她叫刘瑞侠,从去年9月孙子入学,她就每天在窗外“偷听”,和孙子一起学习盲文,只为放学后可以辅导孩子学得更好。(3月29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本该怡享天伦之乐的老人,面对智力不够健全的盲孙,抱着“能养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的慈厚坚守,凭着“万一我不在了,他也能活下去”的顽强信念,主动去背负“每天晚上只做一个青菜,让孙子吃鸡蛋,自己吃馒头咸菜” 的重担;还想着如何不给儿子增加负担,自己去谋个生计;更是为了让孙子能听懂功课……没有上过学的老奶奶硬是拿起了笔和纸,站在窗户外陪着孙子一起学习。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日子里,教室窗外、出租屋内,时间刻度中,都是满满的艰辛与暖心的感动。

  看到这些,不禁让人心生怜悯与酸楚,许多人看完视频也都默默地掉下眼泪。突然想起第二期以“陪伴”为主题的《朗读者》中的陶艳波女士,她也是凭借着母亲对孩子的最简单的爱,陪伴着儿子杨乃斌走过16年的求学之路。其实,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缺少赞扬,也不缺乏温度,更是会让人心生感动。但在这些打动人心的真实故事背后,更多的却是对老奶奶和陶艳波女士的深深无力。

  被这样的暖新闻打动无可厚非,证明着我们都还心怀良善,也证明我们并不冷血。但在感动之余,不能只让眼泪掉下来然后就静等着被风吹干,也更不要选择抬头45度不让眼泪掉下来的“若无其事”。对待盲童,对待特殊群体,行动的力量更为重要。

  就拿盲童来讲,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项目主管周娜表示,目前我国约有1731万盲人,每年新增盲人约45万,6至14岁学龄盲童约有13万。据《全国防盲治盲规划(2006-2010)》数据显示,因为失明,我国盲童的入学率仅为32.5%,这一数据太过沉重。虽然目前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对盲童进行照顾,也有相应的公益机构进行大力扶持,但依旧有大量的孩子尤其是偏远地区,连学校门口都进不了,更别孩子们心中的那个“读书梦”。

  2016年9月在北京举行“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关爱盲童公益活动就特别值得称赞。以“我送盲童一本书”的实际行动呼吁人们多多关爱身边的失明儿童。其实,帮助盲童以及其他特殊群体,不能单单依靠政府和公益组织,每一个个体的平凡的力量也是一种伟大,尤其是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不能总是把自己沉浸在艰辛故事背后的叹息与感动中,温暖人心的泪水更应汇聚成行动的力量,对待个体或社会发起的公益性活动,选择支持,选择用“我送盲童一本书”抑或更多的实际行动去落实,这才最重要。

  文/魏显勇

责任编辑:刘晓婧
新闻关键词:盲童孙子教室孩子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