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启迪性应大于形式感
近日,各地小学生迎来了新学期和开学第一课。比如,在长沙,很多小学就为小一新生举行了“开笔礼”仪式,孩子们一撇一捺地书写大写的“人”字;六年级的学生牵着一年级孩子的手,一起走过“成长之门”;创客小达人也纷纷登场,展示暑期的优秀创客作品……为了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学期起点,老师们动足了脑筋。
与此同时,很多大学也进入迎新时间,有趣的迎新横幅和校长致辞在高校传播。在经历高考洗礼之后,孩子们重整旗鼓,开始新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段新旅途——离开父母,真正开始集体生活,真正学会独立。而将小学与大学放在一起对比,我们便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方面,小学是一个人价值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希望孩子快乐成长是全社会,尤其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另一方面,大学是孩子成人的阶段,这个阶段决定着孩子今后人生的价值质量和社会坐标,其中的很多细节也都折射着“可怜天下父母心”。二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崭新的关键起点。
而从纵向来看,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孩子学习了很多知识,也面临着成长的困惑。基于一些社会问题,如何培养孩子,如何培养未来中国的中坚力量也是媒体关注的教育话题。过去,家长们一直重视孩子的考分,在媒体批判之下,我们开始纠正高分低能。可是,直到今天,很多家长可能依然没有一个将孩子小学和大学合并思考的教育思维体系。比如,很多家长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才艺,却忽视对他们的挫折教育。其实,人的一生需要越过千沟万壑,是一场长跑,起跑点和起跑速度固然重要,但最先撞线的一定是那些心脏耐挫的人。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在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却往往忽略他们的规则意识。即便已经走进大学校门,有些孩子有文化却并不一定有教养。是的,有文化和有规则意识、有教养是两码事。比如,有些博士有知识有文化却论文造假,甚至还不以为耻。在他们眼里,知识文化只是为其谋取利益和便利的工具,而不是修养身心的途径。相反,有教养的人则不同,他们可能没有文化,但一定有规则意识,他们不会厚着脸皮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侵害公共利益。当别人都在践踏规则的时候,有教养的人依然可以走得很直很正。他们不会为了图几分钟的便利,或者张扬自己的个性,而行为逾矩。未来的中国社会,需要知识精英,更需要有教养的社会公民。
事实上,在我国,长期形成的“4+2+1”的家庭结构模式,已使得一些孩子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逻辑。这些孩子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一代孩子,小时候摔一跤,父母和爷爷奶奶为了哄他们,都会去拍地板,当着他们的面怪地板。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成绩考得好而给他们丰厚的物质奖励,却不会因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而表扬他们。这是家庭教育问题。其实,我们在重视孩子成绩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长大未成人。
对于孩子成长的话题会有很多困惑,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这些困惑。解决问题,重点不在找到一所好学校,而是要认识到让孩子快乐成长与让孩子经历成长的磨炼并不冲突,要让孩子一直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为方向。孩子需要爱,但是不需要溺爱;孩子成长需要鸡汤,但是不能仅仅喝鸡汤。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学第一课”的启迪性应大于形式感,不仅要启迪孩子,还要启迪社会与家长。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父母和学校在向孩子传递伟大教育理念的同时,不要暴露功利的自己,不要用功利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对未来人生的判断。家长和学校应该将小学和大学的教育过程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今天给孩子一个美好、合乎成长规律的童年和青少年,明天孩子就能还我们一个更好的未来。因此,在孩子成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严肃思考自己对他们成长产生作用的所有行为方式。(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