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座闹剧”的戾气从何而来
不让座就要被指责吗?这两天,一组老人抱小孩指责女子“不让座,没素质”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记者联系上发帖人张先生。据他介绍,事情发生在7月9日早上,在南京地铁1号线上,一位老大爷带着孩子,见没人给他让座,就开始指责旁边一名女子,为此两人吵了起来。
不知从何时开始,要座成为了一种能够成为新闻的闹剧。有要座不成骂人的,有要座不成打人的。连陈凯歌的影片《搜索》,也把老人要座被女主角调戏、嘲讽当成了叙事的关键情节。其实,让个座难吗?在拥挤的地方让座,既可以帮助到弱者,又可以体现自身的素质,本不是什么难事;当然,不让座也并非十恶不赦,不让座的原因有很多,有不让座的人也有让座的人,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不让座而动火气。遗憾的是,这样的心平气和在拥挤中变得缺失,面对稀缺的座位,人们往往一言不合就开骂,就开打。似乎,一个座位直接决定着自己的尊严和幸福。
有人把“要座闹剧”的议题,设置在道德与义务层面。一方面认为,让座是一种美德,对于让座的人自然要给予褒奖;另一方面也认为,不让座是一种权利,人们没有必须给他人让座的义务,所以,不让座也无可厚非。这样的理性分析自然没有错,问题是,无论要座者还是被要座者,他们都感受到了委屈。在要座过程中,要座者觉得自己是需要关照的弱者,被照顾理所应当,他们已经为社会做出过贡献和牺牲;而被要座者觉得自己在城市中也处于弱势,他们在辛苦打拼处于透支状态,凭什么要他们给别人让座?结果,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觉得自己委屈。于是,愤怒便不可遏止地迸发。
而且,还应该注意到的是,人们的委屈其实不仅仅来自于是否有座位坐,人们的委屈其实是一种早已普遍存在的集体情绪。换句话说,在来到拥挤地方之前,人们就是焦躁的,就是紧张的,在来到拥挤地方之后,稀缺的座位成为诱发他们情绪爆发的导火线。这种焦躁和紧张不仅在车厢内存在,在任何资源紧张的地方都会表现出来,在任何发生摩擦的时候都会爆发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知道让座是美德,不让座是权利,但是关于要座的闹剧和新闻总是层出不穷的原因——人们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处于弱势,被别人欺负的事实。
所以,在讨论“要座闹剧”时,应该追问一句:人们的集体焦虑和委屈从何而来?社会学中“相对剥夺感”这个概念,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分析视角——在社会发展中,当人们没有办法及时享受到发展的红利时,总是产生羡慕嫉妒恨的感觉,总会觉得自己是被剥夺者,即便他没有被真的剥夺,即便他面对的是一个与其毫无具体关系的陌生人,他也会把这种感觉迁怒于对方,并通过各种极端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在“要座闹剧”中也是如此。当人们觉得自己已经处于弱势时,情绪就会跑到理性前面,焦虑的表现就会取代心平气和,反正自己已经是弱者,有什么好顾忌和害羞的呢?要座的老人如此想,被要座的人也是如此想。
这就意味着,面对“要座闹剧”光是讲关于让座的道理是无效的。这个道理在每次闹剧发生时都会被重复一遍。可是效果如何呢?一旦发生类似的闹剧,人们总是怒火中烧、义愤填膺,无论他们站在何种立场上。因此,在讲道理之外,还应该想想人们的委屈和社会的戾气从何而来,如何让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如何让他们最大化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这些问题,似乎不是“要座闹剧”中的话题,但直接决定着“要座闹剧”的出现和发生。(乾羽)
- 不让座的人就是“缺德没素质”吗?2017-07-06
- 不让座什么时候成了一种本分2016-06-15
- 余姚让座风波:替冲突对方着想,我们会吗2015-04-14
- “老人让座无人敢坐”不是尴尬是欣慰2013-03-21
- 公交让座闹剧折射弱者相残2013-03-14
- 农民工让座被嫌脏刺痛谁?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