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草根 > 正文

迷信吃药丸,才真是“要完”

2016-05-18 11:10:00 来源:北京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小时候看彼时还不被唤作《哆啦A梦》的《机器猫》,总是对里面的“记忆面包”心向往之。毕竟,把面包扣在书上,印上公式之后吃掉,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记住所有的内容,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但,故事就是故事,发发梦减减压之后,还得拿起书本自己下苦功。相信有这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现在正狂背书、紧张备考的同学们。于是,一种被叫做“聪明药”的东西,浮出水面。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在高考压力同样巨大的韩国,许多家长不惜给孩子注射12万韩元(约合人民币684元)一针的“聪明针”,此举被曝光后引发争议。而此前,韩国还曾流行服用“聪明药”。如今,国内也有不少家长通过多种途径购买这类“聪明药”。在微信朋友圈中,多篇文章宣传称,这种“聪明药”可以“提升认知力和注意力”并表示“副作用非常小”。据了解,目前所说的“聪明药”主要指莫达非尼和利他林两种药物,主要用于对抑郁症、持发性嗜睡和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

  说起来,这种所谓的“聪明药”早就在新闻中出现过,那时被翻译做“促智药”。新华社2013年就曾报道,英国医疗保健监管机构护理质量委员会在当年8月发布了一份警告,提示医护人员注意,近年来英国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药物的消耗量连续增长,必须警惕这类药物被滥用的风险,如被用作“促智药”等。这份报告强调,对于未患有多动症的人来说,长期服用此类中枢神经兴奋剂的潜在风险尚不可知,因此必须严格限制这类药物的使用。据悉,该国当时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服用过此类药物。

  而在美国,这种“促智药”也出现在学生群体中。同样是2013年,中新社报道,美国一些低收入家庭为了让子女不落人后,不得不开始使用一种用来治疗多动症的强效药,高中生用药比例连年激增,并向低龄学童蔓延。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调查发现,处方药阿得拉能增强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的注意力和冲动控制力。由于这种药能激发能力,令人不眠不休,此前,一直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法宝”,后来蔓延至年纪更小的初中和小学生人群。美国缉毒局将阿得拉、维万赛、利他林等处方兴奋剂列为2级管制药。由于它们与可卡因和吗啡同属最易上瘾的特效药,因此带有高法律风险。

  不知道从多种途径代购“聪明药”的家长们是不是看过若干年前的这些报道,也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即便看过了,也以“努力一下”、“绝不上瘾”的自我催眠来选择对滥用药物的风险视而不见。如果说一些家长们把孩子千方百计送到毛坦厂中学这样的考试工厂,还能算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么冒着不可知风险给自己孩子吃中枢神经兴奋剂,比那些“金牌主义”下给运动员吃兴奋剂的人还要恶劣。

  一方面对该注射的正规疫苗疑神疑鬼,一方面又不顾后果非法购买滥用兴奋剂。这样的乱象,从务实的角度,亟须卫计委出手,正本清源,及时发布警示并协同相关部门严厉打击药物走私。在务虚的方面,当下的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和丛林法则让一些人头脑发昏,失去了基本的是非观。迷信这样的“药丸”,才是真正要完。(张 丽)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