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草根 > 正文

农民工住上澳洲洋房说明什么?

2013-08-02 11:43:00 来源:东方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据8月1日《齐鲁晚报》报道,济南农民王兆生凭着一手过硬的电焊本事,2006年通过劳务中介来到澳大利亚,在造船厂从事电气焊工作,如今每月税后收入合两三万人民币,住着220平方米的洋房,七八百平方米的庭院花草果蔬飘香。王兆生和全职太太每人一辆轿车,在澳大利亚又生了一个澳籍华人的小女儿……

  不知道总爱发布“幸福指数”的社科院如何评价王兆生一家的“幸福指数”,《齐鲁晚报》记者在报道中说,即便大城市的白领对王氏的生活也不敢想,我看还是很中肯的。然而,过上王氏生活的农民并非王兆生一家,他同村的乡亲竟有20多户与其不分伯仲,都过上了类似的生活,而且居住邻近,北半球的乡亲到了南半球,还是乡亲。

  如今,这些通过“打洋工”真正过上幸福生活的农民,对国内的教育、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应有很好的启示,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可以借此反思,而不是一味地艳羡。

  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些农民并没有上过大学,更非什么985、211的名牌高材生,但他们现在的生活却是985高材生也难以企及的。也许他们永远都写不出《电气焊原理》之类的论著,但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却是一流的,技不如人的农民也有干了不到一年就被迫回国还乡的。这就告诉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如果整个社会都盯着一二三本,盯着985、211,那没有人顾及到的地方,必然人才匮乏,人才匮乏,必然导致人才价格上升,国内如此,国外亦然。

  这样的道理很简单,加强职业教育的呼声也年复一年的高喊,然而就是没有实际政策出台。报上偶尔冒出个本科生硕士生到职业学院回炉的新闻,也仅仅是新闻。如今世界范围内内的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一旦复苏,国外对国内实操型技术人才的争夺势必更加激烈。届时,国内的用工荒恐怕就不仅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一流的技工会更加缺乏,没有一流的技工,创意再好,还是墙上的图纸。

  从企管的角度看,人才市场早已国内外一体,想留住人才,就必须提高人才的待遇。如果一流的电焊工在国外能拿高薪住洋房吃喝放心饮食,自由呼吸洁净的空气,加上高质量的医保社保,干满几年还有绿卡,那还有多少人会留在国内?而即便国内人才待遇降至国外的二分之一,那企业又将增加多少成本?

  这种种问题,不是一所学校一家企业所能改变的。国家的实力是一个个企业,一个个组织和个人实力的聚合。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复兴,靠的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是实实在在的措施。改善经济结构,必须首先改善人才结构,动脑的和动手的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合理的配比。如果“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导向得不到扭转,人才得不到平等的待遇,那优秀的“劳力者”必然匮乏。而缺乏优秀的“劳力者”,再伟大的梦想,恐怕也还是梦想。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