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草根 > 正文

“通婚圈”,现实挤压出的理性

2013-06-04 10:23:00 来源:重庆时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李劭强(江苏 高校教师)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都有一些特殊的公园,承载着两代人的“人生大事”。这就是以50后、60后的父母为主体的“交易市场”,他们的“商品”是自己的儿女——70后、80后和90后。而且,这些家长为子女筛选的“结婚候选人”,都是在同一社会阶层、经济水平下的,形成了同一社会阶层、经济阶层的“通婚圈”。这被称为“阶层内婚”。(6月3日《中国青年报》)

  “通婚圈”可以看成是功利化的指标。若在这个圈子之下,那么很遗憾,就没有了进入通婚的可能。而如果在这个圈子之内、或者之上,那么便会成为通婚的主要对象,甚至成为抢手的资源。因为,他们符合、超过了圈子的标准。这个所谓的“通婚圈”,不过是门当户对的翻版——人们还是有着明显的门第之见。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坚持一个与感情没有直接关系的“通婚圈”?是人们太功利?可以这样说,但这样的判断太过表面化。难道,父母不知道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他们都知道,他们都清楚。但同时,也知道婚姻是需要现实基础的,婚姻除了感情还有平凡日子所需的物质条件和基本保障。如果关于婚姻的幻想不能在现实落地,那么不妨先务实一些,再去追求自己的婚姻。这是无奈,也是理性。

  再美好的感情也需要现实的基础。这个现实基础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也取决于权利与机会的平等——每个人的社会保障是否相同,每个人是否拥有公平的机会,每个人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每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的家庭。如果,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通过自己证明自己,这就可能让人们缺少信心和勇气去作不顾及现实的决定。这就是“通婚圈”产生的根本原因。当人们觉得个体不如圈子更能带来安全感,当人们觉得个人的命运没那么清晰可见,当个人看到社会的流动没有那么通畅时,他们无疑会相信现有的圈子和标签。

  情感自由和自主的时代,理论上,人人都有自由追求幸福婚姻的权利。但这种机会到底靠什么来保证?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敢爱就爱的虚无的励志,而要靠权利和制度。如果现实权利不堪,“通婚圈”就会成为基于现实的选择,是被无奈现实挤压出的理性产物——难道,这有错吗?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