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草根 > 正文

陈方:“末日情怀”都是戏

2012-12-11 17:29:00 来源:京华时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本报特约评论员陈方   

  “末日情怀”都是戏,如何让心存恐慌的“戏中人”从这种情结中走出来,需要各方努力。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和定力,不被谣言蛊惑。

  离12月21日这个所谓的“世界末日”越来越近,有关“末日情怀”引发的“荒诞事”也越来越多。

  南京的一位高工把家里的房子卖掉了,四川隆昌县街头巷尾老百姓开始抢购蜡烛,上海警方称5日至6日两天时间就接报25起在居民家门口宣扬“世界末日”谣言的警情。为什么“末日情怀”总能蛊惑人心,无论你是高工还是坊间的“无知”百姓?

  从“生存哲学”的角度看,有那么一点点“末日情怀”也不是过于可怕的事情。人类还能在地球上生活多少年,没有哪位先知先觉者能给出确切答案,也没有谁能彻底平复人类古已有之的这种不安全感。那部靠着视觉效果震撼人心的电影《2012》,它便是超越现实主义思想的束缚,对当下的现实提出了警示。或者说,心存那么一点点“末日情怀”,反而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大命题。

  但是,如果当这一种“情怀”中过多浸染了“恐慌”的成分,无论如何都不是好现象。卖房子也罢、抢蜡烛也好,这都无关哲学意义上的深沉思考,反而将“世界末日”谣言带来的恐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日恐慌”到底从哪里来?科学素养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我更认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在人类世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风险概念取代了运气,现代社会体系运作的一个最主要动力,就是通过各种努力降低风险,维护安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社会体系的信任非常重要,一旦安全信任体系遭遇破坏,人们的不安全感就会相应增加。”

  正视“末日恐慌”,科学是破除谣言的最好武器,除了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之外,不妨也如一些专家所说,建议民众学习一些心理学。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更要有意识地注重社会群体间的情感维系。

  “末日情怀”都是戏,如何让心存恐慌的“戏中人”从这种情结中走出来,需要各方努力。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和定力,不被谣言蛊惑。

责任编辑:宋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