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博弈 > 正文

医生“黑名单”到底该不该建立

2013-08-13 15:22: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建医生“黑名单”制度恐难收实效

  8月10日,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表示,受国家卫计委委托,该协会已正式启动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在公示考核结果的同时,医生“不过关”的原因也有望对社会公示。这意味着,在两年一次的考核中,因医德医风问题未通过考核的医生将被列入“黑名单”。(8月11日《京华时报》)

  无可置疑,防患于未然的黑名单制度初衷良好。一些品行不端道德败坏的医师,混迹于庞杂的医疗系统之中,一时半会难以揪出来,可一旦原形毕露之际,往往也伴随着重大的医疗事故或丑闻事件。正因如此,中国医师协会以他律规则提升医师的自律意识,有必要也很及时,这或许将一定程度上警醒医师群体。

  但从医疗工作者对此的反馈来看,黑名单制度值得商榷之处也不少。如同汪丁丁教授所说:“任何制定这份名单的机构,一旦获得资源控制的生杀大权,也就获得了寻租的机会”。可能正是基于此种担忧,外加行业内部的真实生活经历,不少医疗工作者对持生杀予夺的黑名单,会不会异化成个别群体非法牟利的工具,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怀疑。

  从三鹿奶粉事件中奶业协会的监管失灵,不难让人提炼出相似的忧虑:自律失灵之后的他律,如何避免衍化成新的行贿路径,又如何因利益捆绑实现超然监督?向奶制品添加三聚氰胺以提升奶粉蛋白质含量,曾是国内多数奶制品企业存在的行为,但对于这一行业潜规则,奶业协会却装作不知道,随着媒体不断的曝光,事实才大白于天下。

  黑名单制度的可执行性同样有值得怀疑之处。公众与医师最为担心的均是,信息的选择性公开。毕竟,中国医师协会只是全国性非营利群众团体,其本身并不具备执法权,也无法强制吊销医生执照,而是对于其他医疗机构的聘用给予建议,即便真正逮住了违规的医师,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震慑效果也令人存疑。

  对职业医师黑名单制度的不乐观,归根结底还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医生角色定位不够清晰与失信惩罚机制不够完善。

  重塑医师的职业感与荣誉感,不能依靠空洞唬人的道德说教,医师职业有商业性与专业性两重含义,专业性的提升是与商业化的程度相关的。仅医生个体前提的教育投入来看,就要比大多数的耗费更高,完成专业训练之后自然需要获得相应的补偿回报,但目前医生行业钱少活多高危的特点,也非危言耸听,最终实际上导致了制度性地变相鼓励医师通过其他途径捞钱。

  强调黑名单可行性时,论据可能有一条是,美国全美医师协会的规定如何苛刻,收多少红包就要禁止行医之类。但这种对比忽略了国内征信管理的各种漏洞,协会的自治协助工作是严重缺失,而是成了祭出替罪羊的常用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要以他律提升自律,从而作为起到补充和完善法治的作用,难免有些太理想化了。(詹万承)

    医生“黑名单”虽非万能但值得建立

  ■ 舒圣祥

  国际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和赛诺菲相继在华曝出“贿赂门”,最近关于医生的负面报道频见报端。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表示,受国家卫计委委托,该协会已正式启动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在公示考核结果的同时,医生“

  不过关”的原因也有望对社会公示。这意味着,在两年一次的考核中,因医德医风问题未通过考核的医生将被列入“黑名单”。(8月11日《京华时报》)

  中国医师协会之所以要建医生“黑名单”,是为了弘扬医生职业精神,加强行业自律,增强抵制商业贿赂的自觉性和廉洁从医的意识。这个计划并不是在最近医生负面报道频出之后突然提出来的,事实上去年公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时,中国医师协会就已经提出这一想法。但是,“黑名单”制度不仅当时未能写入上述《规范》,而且直到今天,医生“黑名单”和未通过执业医师证考核的原因公示制一样,都还只是“计划”。

  所谓医生“黑名单”,并不是只要被列入了就会被“终身禁医”;相反,就像司机被吊销驾照一样,只要经过再教育和培训,通过考核就可以再执业。说白了,“黑名单”只是要依靠信息透明建立一种警示机制,将医生未通过考核的原因以及医德医风方面的问题记录在案。这显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但是在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上,对于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计划的批判之声仍然不绝于耳,一个最有力的标签是“凭什么只拿医生开刀”。这个标签没在医生之前附加任何定语。其实,就算是“开刀”,那也是对医德医风有问题的医生“开刀”,那些廉洁正直的医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相反,“驱逐劣币”正是为了对“良币”的肯定。更何况,这也不是什么“开刀”,而只是将问题医生的“问题”如实记录而已。为什么当信息公开的对象变成医生,哪怕仅仅只是公布“问题”,也如此不可接受呢?医生“黑名单”计划,之所以一年多了还只是计划,说明医生和医院阻力之大。而这,相比“贿赂门”、“卖婴案”,对白衣天使形象的伤害一点也不更小。

  医生“黑名单”话题如此受人关注,并不是因为公众都跟医生过不去,而是我们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有更高的期待——因为,那不只是要钱的问题,而是要命的问题。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就应该有意识地将职业道德至少安放在底线之上,而不能跟着满是污垢的社会黑暗面沦落于底线之下。是的,每个行业都有龌龊的一群人,每个群体都有肮脏的一部分,或者说,每个行业都需要一个“黑名单”;问题是,别人沉沦是否就是医生必须沉沦的理由?若非所有行业同时都建“黑名单”,医生率先建起“黑名单”来是否就不公平?

  话说回来,需要建立“黑名单”用以增加违规成本、提高职业道德的,并不只是医生;所有对职业道德有更高要求的行业,都应该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比如决定社会公平最后一道防线的法官,比如决定教育水准和祖国未来的教师,比如整个的公务员群体。“黑名单”制度肯定不是万能的,必然会遭遇权力寻租等问题;但是,总不能试都没试,就以种种想象出来的问题将其一棍子打死。医生“黑名单”制度可以有,这其实正是面向全民的社会征信体系的一部分,或者说先行者。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