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捕娱 > 正文

“影视寒冬”来了?大家正好冷静一下

2019-12-30 09:19:00 来源:工人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听大家都在议论“影视业寒冬”,有点被惊着了。不是电影票房老在高歌猛进吗?不是爆款电影挺多吗?怎么就“寒冬”了?

  但据实说,影视业的“寒意”还是较为明显的。

  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明星演员都抱怨没戏演了,太闲了。杨颖在生子后便再也没接到戏约,只好靠综艺混日子;迪丽热巴也在综艺节目中抱怨自己长期无戏可拍;明道在《演员请就位》中非常诚恳地说,这是他今年拍的第一场戏。甚至“中年王子”黄晓明也曾表示,现在不得不主动去找戏拍,出演一些“不一定非是男一号的戏”。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备案的电视剧部数为646部,而去年前三季度为886部,同比下降了27.1%,同时集数跟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0612集,同比下降了30.1%。“影视行业风向标”横店影视城,开机率同比锐减45%(据11月中旬发布的《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

  影视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共有超过3228家公司名称及主营业务涵盖“影视”的公司注销或吊销,远高于2018年的1946家。

  有人还套用诗人北岛的名句,说俏皮话,“现在剧本碰到一起,都是资金断裂的声音”。

  但在资本撤离、明星赋闲、剧集减少的另一面,中国电影票房并未衰退。截至12月17日,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累计电影票房已达613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606.88亿元的票房总成绩。

  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2月18日报道,今年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票房前十的电影中有八部是国产电影。以此衡量的话,2019年或许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成绩最好的一年。

  所以,我有点怀疑,所谓“影视业寒冬”,只是一个伪命题。

  如果影视业寒冬只是一个挤泡沫或者行业淘汰洗牌的过程,那我以为这样的“寒冬”来得或许正是时候。和前几年资本浪潮中的泥沙俱下相比,种种迹象表明,观众用票房投票,影视行业的逻辑已经悄然改变。那种指望流量明星加大IP,即可随随便便挣钱的年代或将一去不复返。

  “以前跟导演聊一聊觉得能投就投了,现在不行了,现在投资影视项目,必须看剧本”。不久前,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在一场活动上曾如此感慨。让电影重新回归剧本,回归表演,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是对电影艺术的基本遵循,也是对观众智商的应有尊重。

  如果说中国影视业有寒冬,那也是结构性的,好片终将迎来春天,烂片才会遭遇寒冬。以电影市场而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49.74亿票房、《流浪地球》的46.55亿、《我和我的祖国》的29.89亿,再加上票房表现不俗的《中国机长》《少年的你》等口碑佳作,它们分走了蛋糕的大部分,剩下的沉默的大多数自然会感到寒意逼人。

  然而这正是观众理性选择的结果,他们进步了。以为中国观众傻可以随意收割票房韭菜,今天终于到了还账的时候。

  其实,争论影视是否存在寒冬,意义不大。但感受下寒意,大家正好可以冷静下来。

  比如那些抱怨没戏演的演员,正好可以反思下自己,适当的时候,自降身段或者改行谋划人生下半场,都没什么可羞耻的。那些迷信流量明星和大IP的导演也扑街了,这证明,电影自身的品质远比明星的流量更重要;还有对于电影公司来说,做大做强的愿望是好的,但疯狂扩张甚至抵押投资,就不明智了。“寒冬”来了,他们正好可以慢下来,修炼下自己的内功。

  环视全球,电影行业从来都算不上一个好生意。如果这个冬天,影视业释放的这股寒意,能唤醒从业人员对于电影基本的敬意和尊重,那就善莫大焉!“寒冬”之下,希望犹存,中国影视的春天或将在不远的将来等着我们。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电影票房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