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辱一个小女生,算什么本事
或许连杨超越本人都没想到,自己会这么迅速走红,又如此迅速地陷入舆论风波中。就在舆论场的风口浪尖之处,向来言辞犀利的咪蒙在个人公号上发文《对于杨超越,骂她,才是尊重她》,引起了大量阅读和争议。虽然此文直接回应的是GQ的特别报道《杨超越变形记:这不是我的世界》,但依然延续了咪蒙的老套路——借助热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由此激起粉丝和批评者的强烈关注。
咪蒙在文中指出,GQ的特别报道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这个世界上,实力没什么卵用。爱哭和卖惨才是王道!”但咪蒙的表达,其实是绕开了问题的关键点——杨超越到底是怎么火的,以及如何看待她的走红,而偷换成了“拥有实力/爱哭卖惨”这对矛盾概念。
由此一来,本来未必如此尖锐的矛盾就通过“奇妙的话术”转变为特别容易在舆论场上“引战”的话题,这自然也会带来大量流量。如果从点击量和传播量上看,这些手法的确堪称高明。
只可惜,仅凭点击量“十万加”并不能判断一篇文章的公允与合理程度,更不能判断一个写作者真正的才华。但在“流量为王”的环境里,关注度就意味着相应的资本的流入,很多自媒体写手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道路——为了博取眼球,只要话题有引爆点,不管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就拿杨超越这事来说。平心而论,作为中国首部女团青春成长节目,杨超越参加的《创造101》节目本来就是个“造星”的平台,这就需要她的形象气质和“成长路径”不能与既有的明星模式差别太大。但是,平台又具备新的特点,比如粉丝的支持程度直接决定了偶像能达到的高度,而杨超越曾经的苦难经历,本身就吸引着一大批有着类似经历的年轻人的关注。不难想象,在三四线城市或农村成长的粉丝们,很难对那些有着“中产”或“上流”标签的偶像们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但对杨超越就会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欢,哪怕她的才艺水平并不算特别好。
这是中国娱乐圈出现的新现象,但其中的道理并不新鲜。偶像和粉丝类型的多元化,本来就是娱乐界繁荣和开放的体现。不管是最近走红的王菊还是杨超越,还是更早的李宇春和周笔畅,她们所引领的审美范式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却能拥有一批最坚定的粉丝团——这种现象可能在今后会更加常见。所以,理解到这样的层次,就不会对咪蒙的批评声音一味赞同了,毕竟,拿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人且不加反思,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当然,正如上述所言,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可能只是一些自媒体打开营销套路的“捷径”,换言之,就是明知这样说是偏激的,但还是要刺激舆论的敏感点。对于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读者而言,这样的套路是没用的,只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并不具备这样的意识,那么被一些自媒体大号诱导的观念带着走,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了。因此,除了读者个体要提升判断力之外,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更应该理性严谨地表达观点,毕竟,靠各种话术技巧形成的“关注”很难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