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坏,观众不爱?
作为过来人,看了这些青春片,多少有些惶恐
原标题:青春不坏,观众不爱?
最近,又有一部青春片上映——《我的少女时代》。和过往片子一样,俊美的男女主角、坏坏的男生傻傻的女生、带有时代印记的校园生活……都可以在这部影片中找到。青春片是近年来很火的商业片类型。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一把青春热火从台湾烧到大陆,一部接一部,票房号召力依旧强劲。票房火爆,也许和受众广有关。学生们喜欢偶像派的造型、浪漫的桥段;中年人凭之追忆似水流年;情侣们在青春片中寻找浪漫的点子……每个人都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中找到一些情感共鸣。然而,细细品味这些影片,有些电影细节却令人不安。
以最近热映的《我的少女时代》为例,“坏学生”是主要塑造的角色。打架、斗殴、逃课、喝酒……所有坏习惯都集中于男主角一身。“如果没有穿校服逃过课,你就会后悔上过高中”“如果没有穿校服喝啤酒,你就会后悔上过高中”……类似的台词在巨大的屏幕上播出,配合情景,引起不少共鸣,然而,这样的情结真的合适吗?再者,“教导主任”也带有刻板印象。严厉、凶狠、污蔑学生作弊等性格特点在“教导主任”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师生冲突被刻意放大,师生对立的情绪被渲染,让人看得咬牙切齿。每个人的青春记忆里,似乎都能找到这样一个可恨的主任,但是,当全体同学站起来跟主任叫板,当雄壮的音乐响起时,“对抗主任”这样一种可怕的观念不仅在荧幕上得到响应,恐怕在不少乳臭未干的年轻观众心里也得到认同。最后,我们看看影片主题。影片的结尾,女主角走向社会后,叛逆精神依旧,一封手写辞职信强调“自我”,渲染一种“我辞职我自豪”的情愫。爱情是不少青春片的主题,但多少有些单薄。优秀的青春片应该更丰富、更震撼,如励志的《歌舞青春》、深刻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单纯是男欢女爱的主题,稍显单薄,更容易误导年轻人:青春只有爱情。这种影片潜意识里的理念,借着商业片的手法,容易使判断力较弱的青少年真的相信爱情重于一切,这种误导一旦形成,将让他们错过多少青春中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求知上进、好学有为。
作为过来人,看了这些青春片,多少有些惶恐。有多少人会在影片蛊惑下,模仿一呼百应的坏学生、以当众顶撞老师为荣、相信青春里种下的爱情迟早会收获……而也许多年后,这些青少年才发现,这些曾经的信誓旦旦只是电影精心编制的谎言,而那一刻,青春也真的流逝了,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却没有抓住。这样的遗憾是令人忧伤的。
在商业电影呼风唤雨的时代,影片是否也要多点“社会责任感”?过去,我们会因为影片镜头有吸烟等细节而惴惴不安,然而,比吸烟更具危害性的,却是这种带有导向性的电影情节。总之,青春片不能一味迎合市场,制造卖点,而应该好好思考下“青春不坏,观众不爱”是不是固定程式。从长远看,过分渲染暴力、对抗等不良元素,附和观众制造噱头的做法,也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失去市场。所以,期望我们的青春片多点正能量,至少也应多点社会责任感。(陈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