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捕娱 > 正文

宰客经济学中,摇摆的营商道德

2015-10-08 15:18:00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作者:然 玉

  继青岛“天价虾”事件后,6日晚,青岛一餐馆又被曝出“天价蟹”,一网友称其在旅游期间食用一只帝王蟹,花费2786元。随后,又有多位网友留言,曾在该店遭遇类似情景,“螃蟹直接把腿拔了,不要都不行。”7日上午,涉事餐馆经理告诉记者,餐馆明码标价,帝王蟹一斤398元,价格正常。青岛市工商局工作人员表示,工商部门正在调查此事;对类似价格问题,近日相关部门将有联合动作。(10月7日《新京报》)

  坏消息,总能抢到头条!又一次的国庆黄金周,又一次的宰客丑闻。当全民出游遇上黑店欺生,那一点点的游兴,想必也早已败尽。旅游经济中的种种乱象,根植于特定地域、特定业态,且总会集中于某个时点节点密集爆发。当“假期消费”席卷而来,某些市场形态的结构性缺陷,便会暴露无遗。短视投机的营商心态、疏忽懈怠的执法监管……凡此种种,都是“宰客经济学”得以长盛不衰的现实土壤。

  由来已久的宰客现象,无疑有着极为复杂的肇因。假期模式下,游客在陌生环境内“异地消费”,其信息判断和议价能力本就处于弱势;而与之对应的,则是置身熟悉环境中的本地商家,天然有着极为巨大的心理和资源优势。此般强弱分明的格局,一旦缺乏第三方的平衡机制,便极容易演变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轧。在某些营商者看来,人生地不熟的游客简直就是待宰羔羊,非得大赚特赚一笔方可罢手。

  “宰客经济学”的核心逻辑在于,无所不用其极,将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转换为原始状态的弱肉强食。通过欺骗、恫吓以及暴力威胁等手段,商业社会的文明规则被践踏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再加之,行政监管部门未曾展现足够的“在场感”与“约束力”,上述的强盗逻辑也就越发猖獗了——公共秩序不被伸张,自然有一套草莽秩序取而代之,于是乎所谓“旅游经济”也就难免走样。

  无论是丽江“酒托事件”,抑或是青岛“海鲜门”,其大致的发展脉络实则是相同的。那就是,日常执法覆盖有限、缺乏威慑,而且远未与消费者充分对接。这种种现状,无形间助涨了不法商家“赚快钱”、“赚黑钱”的冲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游客生意便是陌生人生意,更是一次性生意。商家们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难免倾向于从他们身上狂宰一通。这是人性使然,也是一种被纵容的原始欲望。

  一再发生的宰客事件无疑表明,直至今日此间市场的“商业道德”仍是摇摆的、脆弱的。在日常化的交易场景和监管力度下,其虽然能守住起码的底线;可是,一旦在“假期消费”的特殊情境下,一切就又变得土崩瓦解。唾手可得的利益面前,未脱市侩嘴脸与江湖习气的店家,总会原形毕露。他们任凭卑微的逐利冲动驱使,仰仗着地熟人多的卑微优势壮胆,频频上演着最后的疯狂。“宰客经济学”,终究是一种悲哀的倒退。而为此求解,势必只能诉诸于商业社会营商规则的重申。(然 玉)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