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捕娱 > 正文

评《圣诞玫瑰》:所有人的困境

2013-05-31 17:45:00 来源:深圳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文/一大波

  鉴定对象:《圣诞玫瑰》

  上映日期:5月24日

  我们一个人来,一个人活,一个人死。只有爱人和朋友能让我们暂时觉得,我们不是一个人。

  ——奥尔森·威尔斯

  《圣诞玫瑰》是一部有很多种可能性的电影。比如,它起码有三种以上的切入角度。第一种,着重探讨社会舆论心理,就像夺得第6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丹麦电影《狩猎》,同样是一个疑似猥亵事件,但导演将视角放在男主人公身上,那种面对整个小镇的偏见却无从辩解的痛苦被展现到极致,导致我至今想起这部电影仍有一种窒息感。第二种,着重法律尤其是庭辩戏,这类例子在美剧中有很多,如经典系列剧《法律与秩序》以及近年屡受艾美奖青睐的《傲骨贤妻》,在展现一桩桩案件的过程里,审视法律的漏洞与盲区,同时展现连法律都不可及的人性深处。第三种则从施害者角度切入,如美剧《犯罪心理》,每一集的开始都是FBI行为分析科的探员通过受害者特征追溯凶手,但后来更震撼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凶手的内心展示,令人反思人类的普通情感需求是如何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在《圣诞玫瑰》里,这三点都有所涉及,但最终杨采妮选择在第三个方向上走得更远。在所有导致人类行为异常的情感中,她独独选择了“被爱的渴望”。作为一个长期失眠分子,我经常半夜刷微博并看到很多人给一个名叫“说给树洞”的ID投稿。因为投稿是匿名的,“树洞”的微博展现的基本都是人们的真实情感,其中八成以上的内容是追问“为何我没人爱”或者“人生在世多么孤独”甚至“这样活着不如死去”。现代社会中,普通人都如此缺乏存在感,这样的呐喊出现在影片中半瘫女孩身上便显得更为痛切。这种切肤之痛弱化了女主人公的施害者形象,角色内涵更为复杂,整部影片的主题也因此尤为深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每个人确乎都是施害者与被害者的结合体。

  剧情和节奏的流畅或许要归功于徐克和张之亮的帮忙,但整部影片的成功仍然属于杨采妮。很简单,你很难想象徐克或张之亮会拍出一部这样的电影。我固执地认为,关注人类内心情感是女性导演的天生使命,否则便是失职,因为男性导演对此通常无法胜任。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