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捕娱 > 正文

艺术片当墓志铭 商业片换通行证

2013-04-19 15:09: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舆声嘈杂的跳水秀,老老少少明星奋力一跳,拼的是不怕出丑、不怕走光、不怕受伤,代价这么大,谁得到了预期中的高关注度和更大市场价值?目前来看大多数还只是为电视台贡献收视率罢了。唯独不在设计之中意外收获的是王丽坤[微博],来不及化妆的“失误”反而成就了一朵出水芙蓉,“素颜女神”的名号不胫而走,大红特红。其实王丽坤出道早且高产,不乏《美人心计》和《北京青年》这样的热播剧,她也从来不扮丑,走的都是“第一眼”美女路线。由此可见,连“美丽”被大众承认都需要机遇,更何况虚无缥缈的才华、创意、实验、艺术理想……

  本周“撞大运”的还有一部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春天里》。原名叫《民工之生存》,管虎八年前的旧作,非常接地气有企图心的现实主义作品,可惜限于边缘性题材和实验性的拍摄手法,当时只在一些地面台播出,几近悄无声息。它的幸运在于电视台“投机”之心不死,借着黄渤大红,导演管虎的《厨子戏子痞子》热映,只需付出极低廉的价格(相对于一线卫视黄金档新片),把黄渤“龙套”的戏份剪成主角,换一个更有共鸣的流行片名,艺术片一下成了商业片,已经被锁入冷宫的作品竟然又出来风光了一把,口碑还真是不错。观众留言“看后落泪,翻看资料得知是八年前拍的,不知八年过去,那些民工兄弟如今是否已生活在春天里?”可是,刚刚看了管虎所谓首部商业大片“厨戏痞”的,又倒头惊呼,不敢相信出自同一人之手。

  《斗牛》、《杀生》确立了管虎的个人风格,但有口碑没票房;《厨子戏子痞子》让管虎尝到真金白银的癫狂滋味,批评的暴风骤雨自然也得照单全收。管虎走出的事业曲线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其实,他的处境很典型,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摇摆是很多创作者的无奈,个人的心头好和观众口味永远无法统一,即便是已经获得永久饭票的一线大导们也难逃此怪圈。于是,我们看到影视圈里活跃着“两面派”们:拍电影满足艺术理想,拍电视剧养家糊口;拍艺术片出名,拍商业片获利;拍“品质戏”当墓志铭,拍“常规剧”换通行证……这种人格分裂式的艺术人生过起来实在不容易,观众也跟着忽上忽下,一步踩不对点,就有被忽悠的愤怒情绪在胸中点燃。

  这两天看《新编辑部故事》,主人公标榜自己是始终如一、表里不一的“两面派”,搁过去这是骂人的话,放在特定环境下,仔细想想真没什么可耻的,甚至不乏可爱。喜剧的真谛之一是勇于自嘲,自嘲代表着自信。我们的艺术创作者为什么不能多一点这样的自信呢?

  “表里不一”诚可贵,“始终如一”价更高。郑晓龙从老《编辑部的故事》就讲现实主义,所有的作品序列都没有偏离这一跑道,连《甄環传》能在众多宫斗剧中后来居上奠定高峰,靠的也是将人性的现实主义移植进古装剧。《新编辑部故事》看似“飞”起来了,可它的根基是牢牢扎在现实土壤上的,充其量有些话题不能碰就绕开,多多拿娱乐圈开刀罢了。

  管虎也曾是非常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导演,但这把刀在他手里就如同王丽坤天生丽质的容颜,还需要不停磨刀霍霍等待时机,等待观众的发现。《春天里》的价值被重新评估有偶然成分,但“厨戏痞”架空现实的所谓商业大片元素被诟病,就是必然。好在经历了一番市场化洗礼,曾经的艺术片导演终于知道商业片是怎么折腾了,也证明自己能给投资方挣大钱了,他正在拍摄的电视剧《月供》,有现实的种子有犀利的针砭有跟观众合拍的诉求,对题材和表现手法的选择显得更圆熟。

  但愿更多的创作者在热钱的烘烤下,在商业的洪流中,尽快认清自己,做好始终如一的“两面派”,这才是观众的福音。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