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珍惜机遇,不辱使命”是身为“第一书记”的宣言。一批又一批“第一书记”深入一线基层单位抓党建促脱贫。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第一书记”们甘做农民的垫脚石,扑下身子,融入农民,用“绣花”功夫和“挑山工”精神带领群众打破贫穷的桎梏。他们不麻痹、不厌战、不侥幸,“日记”记了一本又一本,方案做了一套又一套,只为完成“打赢脱贫攻坚”的承诺。
为发挥典型力量、激励广大干群不断前行,鲁网推出《乡村一线·我的日志》、《乡村一线·我的心声》系列报道,倾听“第一书记”的心声,感受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平凡和伟大。
【乡村一线·我的日志】系列报道之二
我愿意当一辈子的“樊家庙人”
临朐县龙山产业园樊家庙村第一书记 衣学员
帮助村民护理苗木
2020年3月19日星期四晴
“感谢你们帮助我走进了小康社会,感谢党和政府!”今天,在村民胡明和家中,老人的这两个“感谢”,让我颇有感触。
胡明和,身患哮喘病已有15年。之前,常年的医疗支出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前段时间按照扶贫工作要求,我和镇村干部逐户梳理、解决村内贫困户存在的各类问题,共计23项,其中就包括为胡明和老人办理了慢性病补助,每年可为其节约医疗费1万余元。
扶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同时也是一项“感情”工程,只要对老百姓好,百姓定会把你记在心里。
当从腰包掏出1500元为贫困户送去生活用品时,村“两委”执意拉来电视台进行报道;当把闲置的衣服、床单、电视无偿送给“五保户”胡明温时,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定要留我在他家吃水饺;当帮助村民李帅销售完积压的苗木后,这个平日不苟言笑的沂蒙汉子定制了一面锦旗表达谢意……
本是分内工作,却让群众津津乐道;本是小小“义举”,但对于贫困户却价值千金。
在老百姓眼里,我们就代表着党和政府,“共产党好”的评价就蕴含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清理农田垃圾
2020年4月15日周期三晴
今天,妻子给我打电话,她哭了。女儿的新生儿肺炎病情开始反复。
我知道定期到上海医院康复的日子又要到了,但带领村民外出考察学习的计划已经敲定,对接、行程安排都是我在一手操持,实在不便离开。
最终,我们商定,孩子先由妻子和内弟带到上海看病,18日我再到沪与之汇合。
放下电话的那刻,眼泪已抑制不住。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公”,一边是“私”,跟无数基层干部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找寻“公”与“私”的平衡点。
单纯来看,带领村民外出考察,本是一项一般性的学习活动,但本质上它事关视野拓展、理念更新,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因而,这对于整个村庄来说绝对是件“大事”,我不能在这个时刻掉 “链子”。
应该怎样做一名“第一书记”?闲暇时间,我经常这样反问自己。
我想,“第一书记”起码要对得起“第一”两字,那便是冲锋在前,带头看,亲自干,决不能在关键时刻当了逃兵,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更应该全力以赴。
非常感谢妻子的理解,家人的支持是干好工作的强大后盾。相信等女儿长大后,也一定会理解她父亲的选择与努力。
走访村内老党员
2020年6月2日星期二
经过20多天的连续奋战,截止今天下午6点,村庄北边的闲置土地终于整理完毕,12000多个平方基本可满足乡村大集的需要。
之前在村内大街赶集造成车辆拥堵的现象,将成为历史。
晚上,我迅速召集村“两委”一班人召开下步村集体增收工作分析会。经过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下步需重点做好三件事情:一是以村党组织的名义成立苗木合作社;二是建设一条生产路,满足村内苗木运输需要;三是在村北长深高速路口树立一个电子显示屏,宣传当地苗木信息。
明确了干什么之后,关键在于如何做。摆在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资金,我在会上表态带头捐1000元,接着村“两委”成员纷纷表态捐款,下步将通过组织党员、群众捐款,到上级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等方式,积极争取资金,让村集体增收项目尽快启动起来。
发展村集体经济,从来没有像现在如此迫切。这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事关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基础,只有村集体富裕,才能更好地支撑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村级党组织正常运转,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两年樊家庙人,终身樊家庙人。以后即便离开了这个村子,当看到发展壮大的苗木合作社为村集体带来持续不断的收益,对于我来讲,一定是最大的“荣耀”。
为贫困户送去面粉
(衣学员,今年46岁,临朐县卫健局干部,2019年4月到临朐县龙山产业园樊家庙村任第一书记。)
两年的驻村工作,看似短暂,其实是对每一个驻村干部的全面锻炼和检验。在感受着党给群众带来的无限温暖、信心和期盼的同时,在自强、诚信、感恩的良好氛围中,我也完成了一次贴地的行走,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查看全文
乡村振兴,在发展集体经济,为群众办实事的基础上,也应该切实注重增加群众的获得感,想方设法让所有群众都能够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查看全文
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公”,一边是“私”,跟无数基层干部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找寻“公”与“私”的平衡点。 >>查看全文
从刚入村的互不相识,到现在“宋书记”、“老宋”、“大爷”、“爷爷”各种称呼,甚至就连村民家的看门狗见了我都不叫了。驻村越久,与村民的感情越深…… >>查看全文